土地所有权权属决定了是签订《土地租赁合同》还是《土地承包合同》抑或土地出让或划拨相关合同,以及解决签约主体是谁的问题。
2015年我们已经启动了大同这个100万千瓦的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后面还要启动好几个,到2016年我希望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规模达到300万千瓦以上,甚至更大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在政策、技术、环境等多方利好因素叠加下,光伏行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另外,在光伏扶贫项目中更应该保证电站质量,引入领跑者计划中的一些指标的约束和规范,更好地促进光伏扶贫项目高质量的完成。虽然2015年只有大同采煤沉陷区1吉瓦领跑者基地获批,但是随着大同、济宁、包头、阳泉等地纷纷申报建设领跑者基地,基地扩容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受访的业内专家还建议,可以借鉴美国光伏融资思路,将光伏电站视为金融产品,可借助融资租赁、与信托产业基金合资、定增等方式快速做大规模,同时随着行业配套政策的完善,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更加快速扩张;弃光方面,可以加强输电通道和配电网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外送,扩大消纳范围,尝试建设更多储能电站解决弃光问题。虽然,现在增收有所增加但是还不足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的发展。在过去的一年中,高铁、核电、新能源装备的出口引人注目,中国制造开始从中低端向高端制造迈进。
针对当前行业的融资困境,王勃华开出药方:一是引导资金流向高端产能生产制造,当前光伏融资热度偏向下游需求侧,应将资金更多注入上游制造业,从供给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采取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避免一刀切行为。李文学分析认为,银行、投资者对光伏行业是有误解的,认为光伏是个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行业,银行贷款时也会比较谨慎,不愿意给光伏行业贷款。电力供应短缺首先是发电厂建设投资长期低于预期水平。
2003年印度电力法生效后,各邦逐步建立了邦一级的电力监管委员会(State Electricity Regulatory Commission,简称SERC),理论上有消费电价的定价权。这样,印度电价体系的扭曲导致输电配电系统损失居高不下,使得电力供应短缺问题更加严重。许多印度人实际上没有意识到那次的停电与平时的停电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每售出一度电,配电公司就亏损1.15卢比(2美分)。
每次飞抵德里,都有某种莫名的宾至如归感觉,因为这里空气中经常弥漫的煤电烟气与汽车尾气的混合物与国内许多大城市气味相投。如此高额的亏损和债务负担使得各邦配电公司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难以进行正常的设备维护、升级和扩容,导致高额的综合输电配电损失。
能源结构的转型也意味着印度碳排放增长速度的放缓,并为应对印度城市中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打下基础。相应地,印度的煤炭进口大幅度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过来人,可以为印度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言。以光伏发展为契机,印度政府要求在2017年实现村村通电,2019年实现全民享有247(即每周24小时不断电)的供电服务。
按照2003年印度电力法的要求,各邦逐步开始实行改革。同时逐步提高电价水平,力争到2018财政年度各配电公司销售收入覆盖购电成本实现扭亏为盈,并从此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到底光伏能否成为能源转型的一个有效抓手?其实,成与不成,功夫在光伏外。以2013-2014财政年度数据为例(这是现有的最新数据),全国各邦58个配电公司购电成本为5.15卢比/千瓦时(约合每度电8美分),但平均零售电价为4.0卢比/千瓦时(约合每度电6美分)。
古吉拉特邦的电力供应充足稳定,线路系统损失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邦内四个配电公司税后有所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电价低于成本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而价格的扭曲(特别是对农业灌溉的用电补贴,有些邦甚至实行零电价)又导致了用电无节制的消耗甚至浪费。更糟的是未富先污染的严峻局面,印度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艰巨的能源转型。
多年来,印度各邦配电公司大面积持续亏损,2013-2014财政年度总计亏损额占总售电收入的17.53%;账面亏损额(税前,未考虑政府的补贴)高达6664亿卢比(约合95亿美元)。十一五计划(2007年-2012年)要求增加电力装机容量7800万千瓦,在执行过程中将目标下调为6200万千瓦,五年的实际装机约为5500万千瓦。以光伏大跃进为标志的印度能源转型,由于底子薄而且涉及人口众多,同时应对纠结的体制羁绊和沉重的财务负担,无疑是史上最艰难的能源转型;正是因为其艰难,如果最终得以实现,也将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转型。煤炭供应能力改善,电力价格体系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了。从这个数字来看,印度大概落后中国20年左右(中国2011年底实现10亿千瓦装机)。近年来每年到夏季负荷高峰期,大约有一半的燃煤电厂存煤不足7天的用量,其中一半存煤不足4天(印度业内戏称超临界电站)。
国家的巨额补贴实际上也只能大致覆盖各电力公司的应缴税款,所以补贴后的税后亏损依然在6400亿卢比的量级。在已经实行改革的邦内,在配电领域,印度实行自由竞争的政策。
至2015年底,印度电力装机已经达到2.84亿千瓦,但满足峰荷的能力仅为1.48亿千瓦,需求缺口尚有3%。这些配电公司从邦外或邦内的独立电厂买电,向印度国家电网公司或邦属电网公司支付输电费,并向用户售电。
从波及范围和人口来看,印度那次停电不仅是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创造了世界电力史之最(2003年美国东北大面积停电波及人口只有5500万)。然而,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这些邦一级的电监会只能在收到电力公司的调价申请后才能审议,而这些电力公司作为邦政府所有的企业,企业负责人也由当地政府任命,所以电力公司是否申请调价和什么时候申请调价都听命于邦政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2亿人口)为对象研究发现,选举年份的电力综合系统损失要比非选举年份高3个百分点,说明在选举年份印度政府有关部门会放松对居民偷电行为的治理力度,以取悦选民。这位首秘先生连珠炮般地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1)中国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将近100%的农村电气化?2)中国的电价水平在国际上属于比较低的,那么为何中国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却比较好?3)中国能源部门发展这么快,在体制和管理方面有何秘诀?首秘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十分真切地对应了印度能源领域长期面临的三重困局:1)电力严重短缺;2)入不敷出的电价体系;3)纠结的管理体制。然而,对许多印度人而言,因为印度的供电能力长期不足,当地每天数小时的停电是司空见惯,机场、企业、医院、大型商场以及富有的家庭都有备用电源,在电网供电中断时随时启用2003年印度电力法生效后,各邦逐步建立了邦一级的电力监管委员会(State Electricity Regulatory Commission,简称SERC),理论上有消费电价的定价权。
这位首秘先生连珠炮般地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1)中国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将近100%的农村电气化?2)中国的电价水平在国际上属于比较低的,那么为何中国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却比较好?3)中国能源部门发展这么快,在体制和管理方面有何秘诀?首秘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十分真切地对应了印度能源领域长期面临的三重困局:1)电力严重短缺;2)入不敷出的电价体系;3)纠结的管理体制。以光伏大跃进为标志的印度能源转型,如果最终得以实现,将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能源转型。
能源结构的转型也意味着印度碳排放增长速度的放缓,并为应对印度城市中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打下基础。古吉拉特邦也是印度太阳能光伏的领跑者,全国第一个吉瓦级的太阳能光伏园早在2013年就已建成。
相当一些印度燃煤电厂依然面临煤炭供应超临界问题,不是因为市场供应不足,而是因为没有及时向煤炭企业拨付货款;发电厂未能付款的原因是各邦配售电公司账款未能足额收取;而各邦配售电公司无法向发电厂及时足额付费的原因是消费者终端电价低于购电成本。每次飞抵德里,都有某种莫名的宾至如归感觉,因为这里空气中经常弥漫的煤电烟气与汽车尾气的混合物与国内许多大城市气味相投。
电价扭曲印度电价体系的扭曲主要体现在终端电价低于发电成本问题。十一五计划(2007年-2012年)要求增加电力装机容量7800万千瓦,在执行过程中将目标下调为6200万千瓦,五年的实际装机约为5500万千瓦。而且,由于售电价格(尤其是农业用电)长期低于成本,企业财务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补贴,所以更听命于邦政府的授意。多年来,印度各邦配电公司大面积持续亏损,2013-2014财政年度总计亏损额占总售电收入的17.53%;账面亏损额(税前,未考虑政府的补贴)高达6664亿卢比(约合95亿美元)。
如此高额的亏损和债务负担使得各邦配电公司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难以进行正常的设备维护、升级和扩容,导致高额的综合输电配电损失。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年-2007年)要求发电装机容量增长4111万千瓦,实际实现装机2118万千瓦,仅为目标的47.5%。
近年来每年到夏季负荷高峰期,大约有一半的燃煤电厂存煤不足7天的用量,其中一半存煤不足4天(印度业内戏称超临界电站)。为此,印度政府2015年底推出了一个名为UDAY的行动计划,由邦政府承担配电公司50%的债务,其余债务通过银行重整。
更何况印度还有近3亿(占印度总人口的25%)的人口本来就没有通电。更糟的是未富先污染的严峻局面,印度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艰巨的能源转型。
留言0